党支部月度学习专栏
您当前位置:首页» 热点专题» 党支部月度学习专栏» 党建篇·好课推荐
党建篇·好课推荐
  • 不屈的脊梁:艺术大师们的抗争

    北平沦陷后,日伪当局为掩饰侵略嘴脸,想拉拢艺术界来表现所谓“日中亲善”,以齐白石、李苦禅等为代表的文化艺术界人士坚决不事敌伪,他们以笔作刀枪化以寓意,不断与侵略者进行抗争。

  • 不屈的脊梁:沙峪伏击战

    1938年6月11日,八路军第四纵队在经平北向冀东挺进的路上,在怀柔沙峪一带,伏击了日寇精锐部队关东军,歼灭一个中队120余人。这场战斗打响了怀柔地区抗日的第一枪,是继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对日军精锐部队的又一次痛击。

  • 不屈的脊梁:红色“后七村”

    在延庆区的大庄科乡,有沙塘沟、霹破石等七个连成片的村子,因地处十三陵后山,俗称“后七村”。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深入这一带开展游击战,开辟根据地,建立党支部和民主政权,在平北的日伪统治腹地燃起熊熊烽火。

  • 不屈的脊梁:冀热察挺进军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庄。1939年10月,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进驻马栏村,司令员萧克在这里提出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三位一体战略任务,指挥挺进军开展游击战争,书写了平郊抗战的崭新一页。

  • 不屈的脊梁:“小白龙”白乙化

    1940年5月,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团长白乙化率部挺进平北,深入云蒙山地区,开辟丰滦密抗日根据地,并转战长城内外,有力打击了日伪。1941年2月,白乙化在指挥马营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

  • 不屈的脊梁:人民第一堡垒

    地道战很多人都听说过,在顺义焦庄户仍旧保留这一段地道遗址。抗日战争时期,从简单的“蛤蟆蹲”到能藏、能走、能防、能打的 “四能地道”,还和周边地道相连接,这里逐渐形成了地下长城。焦庄户地道的演进史,是一部军民智慧结合的发展史。

  • 不屈的脊梁:打不垮的鱼子山

    抗日战争时期,鱼子山一带曾为八路军在冀东的军械修理所、炸弹厂等所在地。鱼子山人民与八路军一道,多次粉碎日军“扫荡”,白手起家办兵工厂,有效保障了前方武器弹药的供给,在北平抗日斗争中留下了“打不垮的鱼子山”的美誉。

  • 不屈的脊梁:平西情报联络站

    北平沦陷后,为打通根据地与平津地下党的联系,1941年初,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社会部在山高林密、地势隐蔽的平西地区建立了情报联络站。除了传递情报,还承担了转送人员、物资的大量任务,在北平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不屈的脊梁:英雄母亲邓玉芬

    1941年,在日伪军的疯狂“扫荡”下,密云形成多处“人圈”,为了支持革命,邓玉芬先后送自己的丈夫和5个儿子奔赴战场。她还在家无微不至照料八路军伤员,被战士们亲切的叫做“邓妈妈”。

  • 不屈的脊梁:平南蒙金土下的地下长城

    2020年5月,一场文物排查中,工作人员在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王场村的一片废墟下,无意中发现了一段地道,经考证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遗址,把人们拉到了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

  • 不屈的脊梁:老帽山六壮士

    1943年4月中旬的一天,300多名日伪军向十渡进犯,企图袭击中共房涞涿联合县委、县政府。为掩护政府机关和群众撤离,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八路军战士发起突围,6名战士宁死不降,怀抱枪支跳下悬崖,壮烈殉国。

  • 不屈的脊梁:国际友人支援北平抗战

    抗日战争时期,身处北平的国际友人对中国人民的抗战给予了极大同情,他们有的直接参与北平人民的反抗斗争,有的秘密为抗日根据地运送物资,有力地支持了中国人民的抗战。

1 2 3
 总共26条记录      第2页/ 共3页

主办: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