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月度学习专栏
您当前位置:首页» 热点专题» 党支部月度学习专栏» 党建篇·好课推荐
党建篇·好课推荐
  • 血脉中的丰碑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本片以“伟大抗战精神”为核心,聚焦首都不同时期、不同岗位的退役军人群体。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他们在国家面临危难、进行重大建设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以坚定信念和实际行动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感人事迹。本片内容跨越八十载,从抗日战场、抗美援朝,到抢险救灾、大国重器等不同战线,生动诠释了北京市退役军人传承“抗战精神”的具体实践。影片旨在阐明:时代在变,任务在变,但伟大的“抗战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穿越风雨、走向复兴的永恒丰碑与不竭动力。

  • 不屈的脊梁:北平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推出《不屈的脊梁——北平抗日斗争历史故事》系列节目。今天,让我们回到1931年,回顾九一八事变后,古老的北平如何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

  • 不屈的脊梁:古北口抗战七勇士

    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上映,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大江南北。这首歌的创作灵感来自长城抗战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1933年初,日军密集轰炸古北口沿线,中国守军浴血奋战,用血肉筑起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在帽儿山,七勇士战斗到最后一刻,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 不屈的脊梁: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北平数千学生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为什么会发起一二九运动,今天,让我们跟随《不屈的脊梁》系列片,回到风云激荡的1935年。

  • 不屈的脊梁:全民族抗战爆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驻军第29军浴血奋战,誓与城桥共存亡。29军37师110旅219团3营营长金振中率部奋勇杀敌,身负重伤;排长沈忠明在保卫平汉铁路桥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是卢沟桥抗战中牺牲的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员。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的发端,中国由此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 不屈的脊梁:社会各界支持第二十九军抗战

    卢沟桥事变后,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实行全民族抗战。社会各界纷纷声援29军抗日,各地群众纷纷捐款、捐物,共同筑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

  • 不屈的脊梁:北京以抗战英烈命名的三条路

    卢沟桥事变后,29军将领佟麟阁、赵登禹在南苑保卫战中英勇抵抗,壮烈殉国;张自忠忍辱负重与日军周旋,后在枣宜会战中壮烈牺牲。北京以张自忠、赵登禹、佟麟阁之名分别命名三条道路,纪念英烈。

  • 不屈的脊梁:南口战役

    1937年7月底,日军相继占领北平、天津,紧接着沿津浦、平汉、平绥三线扩大侵略。8月8日,南口战役打响,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延缓了日军侵华的进程,打破了日军“三月亡华”的妄想。

  • 不屈的脊梁:平郊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

    北京昌平的五峰山下,有一座白羊城村。这里诞生了平郊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队伍——国民抗日军。他们英勇抗敌,创下用轻武器击落日军飞机的事迹 ,被赞为“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 不屈的脊梁:沦陷时期的北平

    1978年,妙应寺白塔进行震后大修,塔顶的夹缝中夹着一张来自1937年的《感文》,短短148个字,记录了日军在北平的累累暴行,成为日军侵华的铁证。

  • 不屈的脊梁:北平城内隐蔽战线

    卢沟桥事变后,根据党的工作方针,小部分党员留在城内,他们用各种身份作为掩护,在学校、工厂、日伪机关内建立地下党组织、发展党员、开展情报工作。

  • 不屈的脊梁:誓死不做亡国奴

    1937年北平沦陷后,面对民族生死存亡,以蓝公武、陈垣等为代表的北平学界,在坚守中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以笔为矛痛斥日军侵略,展现了大气凛然的民族气节。

1 2 3
 总共26条记录      第1页/ 共3页

主办: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