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习近平主席签署中央军委2020年1号命令,向全军发出开训动员令,要求全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突出以战领训,突出体系练兵,突出对抗检验,突出打牢基础,突出锤炼作风,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全军部队应坚决执行军委命令,强化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着眼解决训练领域的深层次矛盾问题,紧密结合军事政策制度的改革实践,尽快建立起符合能打胜仗要求的实战化军事训练体系,精准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在攻克短板、固强补弱中时刻保持戒备状态,确保随时能打仗、打胜仗。
深入探索能打胜仗的实战化军事训练理论。实战化训练必须以理论的进步与繁荣为前提。全军实战化军事训练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迫切需要结合新的体制编制和作战任务,针对不同作战对手,研究新问题新特点新规律,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及时回答和解决训练中的重大问题,引领实战化军事训练的正确航向。应采取军种与战区结合、部队与院校结合、机关与科研机构结合的方法,加强基础性和应用性理论研究。深入研究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理论,把敌情、我情、战场环境搞透,把现代战争制胜机理搞透,把不同战略方向遂行任务所需要的能力搞透,把各参战部队的基本战法、协同方法和综合保障搞透,为实战化军事训练提供需求牵引;深入研究军队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理论,厘清军事训练与政治工作、部队管理、后装保障等的关系,为实战化军事训练提供理论支撑;深入研究实战化军事训练的本质特征、任务路径等基本问题,切实弄清在新体制下,不同战区、不同兵种部队的训练内容怎么改、训练方法怎么变、训练条件怎么建、训练管理怎么办,为部队实案化训练、使命课题专攻精练、应急应战训练提供理论牵引。
始终坚持能打胜仗的实战化军事训练原则。练兵备战必须紧贴时代的发展变化,着眼能打胜仗的需要,根据人员素质、体制编制、武器装备等的发展变化,坚持一系列的原则要求。比如,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形势,始终坚持训战一致,紧贴军事斗争准备任务训练,“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部队最缺什么就专攻精练什么”,真正把用兵和练兵统一起来。比如,充分发挥广大官兵主体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与调动官兵积极性的有机统一,尤其要抓好群众性练兵比武,把每个单兵、每一型装备、每一类作战要素训到位。比如,依托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始终坚持融合发展,确保在训练场地征用、物资经费保障、军事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还比如,大力加强训练作风建设,始终坚持求真务实,深查实纠过日子的和平思想、低层次徘徊的练兵状态、束缚练兵动力的机制套路、过度拔高的安全标准等顽症痼疾,科学确定训练目标和具体任务,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组织训练,切实锻造部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确保广大官兵敢于战胜一切困难,敢于压倒一切敌人。
不断创新能打胜仗的实战化军事训练内容。训练内容历来是训练领域最活跃的因素,创新实战化训练内容是推动训练发展的核心。纵观人民军队军事训练发展的历史,不同时代的训练内容,无不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战争形态和作战形式;而战争形态或作战形式的重大变革,又会很快在军队的训练内容中体现出来。因此,在设计理念上,应由指令性为主转为指导性为主,创建适用性更强、覆盖面更广、动态发展的训练内容体系;在构建方法上,应由自下而上转为以上带下,以创新联合训练内容带动诸军兵种训练内容的改革,以深化合同战役战术训练内容改革带动兵种专业训练内容的充实完善;在发展模式上,应由周期性换代转为滚动式更新,根据作战任务变化,适时调整和科学组合训练内容,确保训练内容真正适应“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的需要,适应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需要,适应各战略方向执行不同作战任务的需要。
积极发展能打胜仗的实战化军事训练方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战斗力生成模式,基于网络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成为战斗力的基本形态,战争由信息化向智能化快速发展,人的科技素质在战斗力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训练方法手段必须与战斗力生成模式相适应,改进组训方式,增大科技含量,使之成为推进训练发展的“倍增器”。应以联合训练为主轴创新部队训练方式,探索符合不同战区作战任务、部队分军种建设和武器装备多代并存的多样化组训方式,保证军事训练的整体推进。以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为重点创新院校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育人功能,构建分工合理、衔接配套、全程培养的培训模式。以高效复合先进为目标创新训练手段,建立健全基地训练、模拟训练、网络训练的法规制度,完善使用机制,逐步扩大应用范围,尤其要突出对抗性,围绕指挥对抗、实兵对抗、体系对抗创新方式方法,突出检验性和实战化,完善检验评估体系,实际检验作战概念、作战方案、作战指挥和作战力量。
全程强化能打胜仗的实战化军事训练保障。实战化军事训练保障具有高投入、高技术、高效益的鲜明特点,保障内容、形式、手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训练对保障的依赖性更强。推动训练保障向主动型转变,加强训练保障的需求测算、规划计划和效益评估,增强保障的主动性;政治、后勤、装备保障要把思想聚焦到打仗上来,主动靠拢军事训练,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和供应方式上下功夫。推动训练保障向科技型转变,发展军事训练信息系统,加大模拟训练手段建设力度,构建全军互联互通、安全稳定的网络练兵平台,积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训练领域的广泛运用,为部队训练和院校教育提供条件支撑。推动训练保障向集约型转变,加强量化管理分析,精确掌握保障信息、精确提供保障资源、精确运用保障力量,做到适时适地适量准确保障。
健全完善能打胜仗的实战化军事训练管理。实战化军事训练与过去相比,训练内容和组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训练组织管理模式面临诸多挑战,迫切需要依法科学管理,迫切需要对训练各要素、各环节、各层次进行精准管控。完善训练法规体系,科学梳理现行训练法规,复杂的要简化,重复的要合并,不够用的要补充,不好用的要改进,不管用的要废止,健全完善实战化军事训练法规体系。创新精细管理手段,改变人工管理为主、定性分析为主、按级监控为主的传统训练管理模式,发展信息化的训练管理手段,深化训练管理综合网建设,加大训练管理软件开发力度,推动军事训练信息向即时、同步、共享方向快速发展,向信息化管理要效益、要战斗力。依法加强训练监管,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强化依法监管意识,加强训练监察问责,通过监察、反馈、改进,再监察、再反馈、再改进的反复过程,引导部队把战斗力生成的每一个环节都训到训全训实,促进军事训练螺旋式上升、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