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为构建数字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数实融合”成为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和企业界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人民政协报特约访相关人员,共同探讨“数实融合”这道必答题。
加深认知,深度融合,推进数字经济走深走实
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给数字经济下了明确定义,我认为有四个要点:第一,数据作为生产力的新要素,海量数据经开发利用成为数字经济的资源。第二,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和装备为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了工具和保障。第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先进技术紧密结合,形成发展数字经济的不竭动力。第四,数字化催生出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形成新经济形态,提升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
工业领域如何实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其路径离不开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深度融合、互联网企业与工业企业的深度融合、信息人才和工业人才的深度融合,以及互联网平台与服务对象的相互融合。
数字产业化应重点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自主可控能力。二是加大投资,合理布局,加强集成电路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提升半导体设备、材料和芯片的制造能力。产业数字化要把握重点方向,其中,工业制造业是主战场,数字化转型要因业施策,因地制宜,从企业抓起。智能制造则是主攻方向,企业要建立并完善内网、外网、数据中心,开发工业APP,创造更多更优的应用场景。
数字产业金融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主战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产业数字化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近几年,我国数字金融在零售、消费、支付领域发展迅速,特别是金融机构利用数字技术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取得了较大进展。
过去数字金融主要面向C端,服务水平较高,但对B端企业的服务远不能适应产业数字化需求。所以从金融角度来看,大力发展数字产业金融应该成为一个主攻方向。
作为一个新赛道、新模式,数字产业金融对金融机构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金融机构利用数字技术服务消费者和服务企业有很大不同,服务对象和服务模式发生变化,正在倒逼金融机构进行数字转型。对此,有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要充分认识发展数字产业金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金融机构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制定战略规划、调整科技投入。二是应加快提升数字供应链金融水平。三是金融机构要大力加强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对接和合作。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并非高不可攀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院长秦荣生:数字经济是面向未来、面向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经济形态的关键力量,我们需要以更广的视野、更高的站位,塑造数字经济的健康生态。我认为,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是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路径在哪里?我总结为五个“应该”:应该以满足需求作为出发点,应该以降低成本作为主要抓手,应该以创新发展作为驱动力,应该以高质量发展作为目标,应该以数字人才培养作为支撑。
其实,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并非高不可攀,融合发展是方向、是出路,各行业、各企业都可以在充分利用数据的基础上找到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路径、拓展创新发展的空间。从本质上探究,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是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的追求,需要各方各施所长、各尽所能,关键在政府引领,重点在全民参与,基础在企业发展,最终目的在惠及人民。
数字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当前,我们要重新审视数字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加快研究制定一套科学、可行、通用、可采集、可考核的数字经济全口径增加值的统计核算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基于数字经济主战略的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三个驱动,即数据驱动、算法驱动和场景驱动。而这三个驱动的关键是实现三个突破: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技术转化的体制突破、应用场景的生态体系突破。从发展模式上看,这三个突破,核心是数字化转型,本质是市场化改革。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离不开平台的互联互通和数据的开放共享。实现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开放是基础,数据确权是关键,依法监管是保障。这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也是数字经济本身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
数字化发展要把好两个底线
全国政协委员,启明星辰信息技术集团首席执行官严望佳:当今时代,数据安全带来的新挑战十分复杂,我们应该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保持观察。
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当下,确权很重要。确权是为了鼓励数字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好两个底线,一是国家安全底线,任何数据的使用、应用不能影响国家安全。二是个人信息保护应给予尊重,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已陆续出台,但在具体落地过程中可能还有许多细节需要注意。
此外,在确保数据安全的情况下,数据要素应进一步市场化,最大限度实现数据共享,释放数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