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
于敏
http://www.bjcc.gov.cn    来源:共产党员网    发布时间:2020-09-25

理论物理学家。河北宁河人。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50至60年代,在原子核的相干结构、原子核平均场的独立粒子运动等方面作出了高水平成果。1961年转入核武器研究,在核物理、中子物理、统计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爆轰物理和辐射流体力学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问题。在核工业战线进行了多项开创性研究;在氢弹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相当长时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和物理设计,对中国核武器突破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核武器长远目标选择、技术途径确定、技术关键分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他是我国杰出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隐姓埋名20多年,在核物理、中子物理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建设强大国防、奠定我国大国地位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

1961年,时年34岁的于敏,面对祖国召唤,投身到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他说:“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要消失,能把微薄力量融进祖国强盛之中,便足感欣慰。”

对于敏来说,工作几乎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每次遇到难题,他都会带领大家反复讨论研究,谨慎选择技术途径,认真试算物理模型。有时,为得到一个准确数据,他甚至趴在地上,绘出一条条特征线,然后马上跟大家讲解。于敏工作起来不分昼夜,有时因为产生灵感,半夜起床伏案工作;领导为限制他出差在外无休止地工作,总是派一位同事与他同住。于敏的同事都知道,在他面前,一个数据都不能含糊。在一次核试验之前,他突然发现原设计中一个数据可能有问题,但这时试验装置已下了竖井。他深知知道自己将要承担的责任,还是立即报告上级,要求暂停试验。经过一天一夜的查找,终于弄清这个不利因素可以为另一个抵偿因素所抵消,他才露出放心的笑容,向上级报告可以继续试验。

于敏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荣誉称号,被评为“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