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6月13日上午召开的北京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五年来,北京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其中,北京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16年,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较2012年下降23.7%。
在治理环境污染上,北京市以大气、水和土壤为重点。通过五年的努力,北京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16年,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较2012年下降23.7%。其他三项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较2012年分别下降15.2%、64.3%和8.2%。”北京市环保局局长方力介绍,另外,地表水水质稳中向好,密云水库等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持续符合国家标准。2016年地表水体监测断面主要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的年均浓度分别为7.37、5.4毫克/升,与2012年相比分别下降4.9%和8.6%。地下水水质保持稳定;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继续保持在“良”的等级。
北京市还聚焦大气、水污染联防联控和生态建设,建立了三级“河长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合作治污、执法联动、跨界河流协同治污、重污染预报会商和统一预警分级、应急联动等机制,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整体改善。
2013到2016年,全市年用煤总量由2300万吨压减到1000万吨以内,全市优质能源占比提升到84%以上;调整退出印刷、铸造等一般制造业与污染企业1341家;淘汰167万辆老旧机动车。本市空气质量得以持续改善,2016年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年均浓度,较2012年分别下降23.7%、15.2%、64.3%和8.2%。
记者还从发布会上了解到,5年来,北京市启动重点工程生态环境提升项目133项,总投资超过2500亿元,涵盖清洁能源建设、水环境治理、垃圾处理设施、绿化工程和城乡结合部建设等5个方面。截至今年5月,已有80余项重点工程投入运行或试运行,完成投资超过2000亿元。原生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城市“静脉”更为畅通。
空气好了,青山和绿水也要有所提升。5年来,全市新增污水管网1400多公里、再生水管网490公里,污水处理率由83%提高到90%,再生水主要水质指标基本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成为本市稳定的第二水源;污泥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同时,北京市平原造林超过110万亩,联通京津冀重点生态廊道加宽加厚,扩大了环境容量。目前,环北京规模化绿色屏障已初步形成,首都生态环境建设跃升新台阶, 全市森林覆盖率年内将达到43%。
市民身边的小环境也在不断改善。截至2016年,全市完成1000余条背街小巷环境治理。今年内,北京市还将对100个老旧小区、11条高快速路、4条轨道交通新线出入口周边进行环境整治提升,进一步提高市民身边的环境水平。